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关于在办案中对当事人先做停业整顿后做行政处罚的请示》的答复

时间:2024-06-16 22:49:5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324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关于在办案中对当事人先做停业整顿后做行政处罚的请示》的答复

国家工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关于在办案中对当事人先做停业整顿后做行政处罚的请示》的答复
国家工商局



答复
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在办案中对当事人先做停业整顿后做行政处罚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办理经济违法违章案件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和《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等有关法规,对当事人作出停业整顿、扣压贷物、冻结银行帐户、限价销售商品、没收非法所得和罚款等处理是符
合法律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当事人作出的处罚,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1991年10月22日

关于联合开展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测绘局


关于联合开展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的通知

国测国字[2007]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测绘局所属有关单位:
为加强对测绘成果质量的统一监管,全面提高测绘成果质量水平,保障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安全,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决定,在今年9月—12月联合开展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直接关系重大建设工程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对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全面了解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落实质量责任,全面加强测绘成果质量的统一监管,全面提高测绘成果的质量水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的有关规定,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努力把质量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求的高度,提高对本次监督检查的认识,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并加大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监管力度。

  二、组织领导

本次监督检查由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统一部署、联合组织。为加强对监督检查工作的领导,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成立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1),负责检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负责联合检查工作的日常组织与协调。

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全国范围内抽调专家组成8个监督抽检组,承担本次监督检查的抽样与检验工作。

  三、检查范围和结果

本次监督检查的范围是全国甲级测绘单位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承担完成的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测绘工程项目。检查的重点是国家级、省(区)市级重大测绘工程项目,工程测量成果(线路测量、变形测量等),城市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测量成果。具体项目将通过随机抽取方式确定。

本次监督检查的结果将依法予以公布,并作为测绘单位资质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联系方式: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标准与质量监督处

刘海岩 010-88378636,sbsmsq@126.com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谭明建 028-83359264,nqst@sbsm.gov.cn

附件: 1、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

                            国    家    测    绘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八日

附件1:

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李维森 国家测绘局副局长
副组长:刘春燕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副司长
武文忠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副司长(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成 员:彭光明 四川测绘局副局长
高建忠 国家质检总局产品质量监督司监督处处长
张万峰 国家测绘局行业管理司市场处处长
杨和平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标准与质量监督处调研员
唐翼德 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
联络员:刘海岩 国家测绘局国土测绘司标准与质量监督处干部

附件2:



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

工 作 方 案



二○○七年九月




目 录


一、概况……………………………………………………7
二、编制依据………………………………………………7
三、工作计划………………………………………………7
四、准备阶段………………………………………………8
五、实施阶段………………………………………………9
六、总结阶段………………………………………………11
七、提交成果………………………………………………11
八、附表……………………………………………………11



一、概况
为加强对测绘成果质量的统一监管,全面提高测绘成果质量水平,保障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安全,根据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总体部署,国家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质检中心”)将组织实施“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为保证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2、《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测绘局、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
3、《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 国家测绘局,1997年;
4、《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抽检管理办法》(试行),国家测绘局;
5、关于对全国甲级测绘单位测绘项目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测办[2007]39号)。
三、工作计划
本次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查计划检查全国甲级测绘单位承担完成的重点测绘工程项目30个。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分为三个步骤: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时间安排在2007年9月—12月。
四、准备阶段(2007.9)
(一)项目选取
1、选取原则
(1) 国家级、省(区)市级重大测绘工程项目;
(2) 工程测量成果(线路测量、变形测量等);
(3) 城市控制测量成果和地形测量成果。
2、项目初选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的项目情况,截止2007年7月底全国共有506家甲级测绘单位在2004年1月~2006年12月承担完成的、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的测绘项目5917项。质检中心对全部项目进行了分析,按上述原则初步确定其中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测绘工程项目作为备选项目。项目类型涉及控制测量成果、地形测量成果、线路测量成果及变形测量成果等。备选项目见《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抽检技术方案》。
(二)编制方案
质检中心根据监督抽检工作的需要,以及选取的抽检项目情况,编制《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以及《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抽检技术方案》(以下简称“技术方案”)。
(三)组成监督抽检组
根据选取的测绘项目类型、分布情况,质检中心组织8个监督抽检组,共32人组成。质检人员名单详见附表。
五、实施阶段(2007.9~2007.11)
(一)监督检查启动动员大会
国家测绘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组织召开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启动会,正式启动今年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在备选项目的基础上随机抽取30个项目作为监督检查项目。国家测绘局、国家质检总局向各监督抽检组下达监督抽检任务,开具《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检通知书》。
(二)抽检人员培训
为保证各监督抽检组工作程序、评判标准、检验成果资料的一致性和检验工作质量,质检中心根据本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及相应监督抽检实施细则的规定,编制统一的检验质量记录格式,并对参加监督抽检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主要针对:确定抽样方案、样本抽取、检验参数、检验方法,质量问题定量和定性、原始记录要求、检验报告编写等。
(三)抽样与检验
抽样与检验按照《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抽检技术方案》的相关规定执行,实施步骤如下:
1、监督抽检组与相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并通报监督抽检的具体安排。
2、监督抽检组到达被检单位后,出示国家测绘局、国家质检总局开具的《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检通知书》,并组织召开由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抽检组、被检单位参加的首次会,会议内容包括:
(1)监督抽检组介绍监督抽检的性质、目的、任务、抽检方法、检验依据及工作程序等;
(2)被检单位介绍本单位的基本状况、质量管理及测绘业务开展等情况;
(3)确定抽样方案。
3、抽检人员按照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资料,填写测绘成果检验抽样单。抽样单由抽检人员及被检单位相关人员进行确认签字,加盖被检单位公章。
4、成果质量检验。检验过程中作好各类检验记录,如实填写各类质量检验记录表。
5、检验工作结束后,组织召开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抽检组、被检单位参加的末次会,简要通报检验中发现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6、按技术方案规定的质量评定原则对成果质量进行判定,编写检验报告。
7、整理并上交抽检资料。
六、总结阶段(2007.12)
1、质检中心编写《2007年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总结》、《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现状分析报告》。
2、依法公布监督检查质量公告。
七、提交成果
1、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
2、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总结;
3、全国重点测绘工程成果质量现状分析报告。
八、附表
附表:监督抽检人员表



附表:
监督抽检人员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组内职务 工作单位 专业 职称
1 谭明建 男 组长 质检中心副主任 大地 高工
2 何文林 男 组长 质检中心副主任 航测 高工
3 陈诗文 男 组长 海南质检站站长 大地 高工
4 董明旭 男 组长 湖南质检站站长 航测 高工
5 刘松龄 男 组长 甘肃质检站站长 航测 高工
6 李恩宝 男 组长 辽宁质检站副站长 大地 高工
7 蔡建德 男 组长 河南质检站副站长 工测 工程师
8 周占成 男 组长 宁夏质检站副站长 工测 高工
9 曾衍伟 男 组员 质检中心副总工程师 工测 高工
10 余银普 男 组员 质检中心质检二部主任 大地 高工
序号 姓名 性别 组内职务 工作单位 专业 职称
11 谭 理 男 组员 质检中心业务部主任 工测 高工
12 王 珊 女 组员 质检中心质检二部主任工程师 航内 工程师
13 王 辉 男 组员 质检中心检验员 航测 工程师
14 陈 华 女 组员 质检中心检验员 数字化 工程师
15 彭华沙 男 组员 质检中心检验员 航内 工程师
16 曹 兵 男 组员 质检中心检验员 大地 工程师
17 杨玉忠 男 组员 天津质检站副站长 工测 高工
18 于立国 男 组员 山东质检站副站长 工测 正高
19 陈金林 男 组员 江西质检站总工程师 工测 高工
20 黄 健 男 组员 广西质检站质检室副主任 工测 高工
21 黄 凯 男 组员 上海质检站检验员 工测 助工
22 葛中华 男 组员 浙江质检站质检室主任 工测 工程师
序号 姓名 性别 组内职务 工作单位 专业 职称
23 周邦法 男 组员 安徽质检站质检室主任 大地 高工
24 刘彦峰 男 组员 福建质检站工程检验科科长 工测 工程师
25 孙荔平 女 组员 云南质检站检验员 航内 高工
26 金建立 男 组员 北京测绘院质检中心检验员 工测 工程师
27 潘建祖 男 组员 江苏质检站检验员 地形 高工
28 张慧江 男 组员 贵州质检站质量办公室主任 航测 高工
29 曲小军 男 组员 山西质检站质检室副主任 航测 工程师
30 冉崇宪 男 组员 广东质检中心检验员 工测 高工
31 李荣春 男 组员 陕西质检站质量办公室主任 大地 高工
32 周 靖 男 组员 河北质检站质检室主任 工测、地籍 工程师
备注:8个监督抽检组的人员组成,将在启动会后根据抽检项目情况确定。

吉林省测绘任务登记办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测绘任务登记办法
 

(1995年12月8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令第37号)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测绘活动的宏观调控和测绘市场的管理,避免重复测绘,提高测绘成果资料的使用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吉林省测绘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和个人,施测前必须按本办法的规定进行测绘任务登记。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省测绘局和市(州)、县(市)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测绘任务登记工作。


  第四条 测绘任务登记实行分级管理。承担测绘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到相应的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第五条 下列测绘任务,应向省测绘局登记:
  (一)各等级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天文测量及其他四等以上的三角、导线、水准测量。
  (二)达到下列限额的地形测量(含水下地形,下同)、工程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绘:
  1.成图比例尺1:500,测绘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及其以上的;
  2.成图比例尺1:1000,测绘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及其以上的;
  3.成图比例尺1:2000,测绘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及其以上的;
  4.成图比例尺1:5000,测绘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及其以上的;
  5.成图比例尺1:10000,测绘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及其以上的;
  6.成图比例尺1:25000,测绘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及其以上的;
  (三)用于测绘的航空摄影和遥感测绘。
  (四)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测绘项目。
  (五)省内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六)港、澳、台和涉外的测绘项目。
  (七)省外测绘单位承担的测绘任务和军事测绘单位承担的非军事测绘任务。
  (八)测绘范围跨越两个市(州)以上区域的测绘任务。


  第六条 下列测绘任务,应向市(州)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登记:
  (一)市(州)所在地城区的5″、10″级三角测量和导线测量。
  (二)达到下列限额但小于省级限额的地形测量、工程测量:
  1.成图比例尺1:500,测绘面积在3-8平方公里以内;
  2.成图比例尺1:1000,测绘面积在5-15平方公里以内;
  3.成图比例尺1:2000,测绘面积在10-20平方公里以内;
  4.成图比例尺1:5000,测绘面积在30-50平方公里以内;
  5.成图比例尺1:10000,测绘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以内;
  6.成图比例尺1:25000,测绘面积在100-200平方公里以内。
  (三)达到下列限额但小于省级限额的地籍测量、房产测绘:
  1.成图比例尺1:500,测绘面积在2-8平方公里以内;
  2.成图比例尺1:1000,测绘面积在4-15平方公里以内;
  3.成图比例尺1:2000,测绘面积在6-20平方公里以内;
  4.成图比例尺1:5000,测绘面积在25-50平方公里以内;
  5.成图比例尺1:10000,测绘面积在25-100平方公里以内;
  (四)市(州)所在地城区内10KM及以下的各种线路测量。
  (五)市(州)所在地城区内10KM及以上的各种线路测量。
  (六)测绘范围跨越两个县(市)区域的测绘任务。


  第七条 下列测绘任务,应向县(市)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登记:
  (一)县(市)行政区域内的5″、10″级三角测量、导线测量。
  (二)达到下列限额但小于市(州)级限额的地形测量、工程测量:
  1.成图比例尺1:500,测绘面积在0.5-3平方公里以内;
  2.成图比例尺1:1000,测绘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内;
  3.成图比例尺1:2000,测绘面积在2-10平方公里以内;
  4.成图比例尺1:5000,测绘面积在5-30平方公里以内;
  5.成图比例尺1:10000,测绘面积在25-50平方公里以内;
  6.成图比例尺1:25000,测绘面积在50-100平方公里以内;
  (三)达到下列限额但小于市(州)级限额的地籍测量、房产测绘:
  1.成图比例尺1:500,测绘面积在0.1-2平方公里以内;
  2.成图比例尺1:1000,测绘面积在0.5-4平方公里以内;
  3.成图比例尺1:2000,测绘面积在1-6平方公里以内;
  4.成图比例尺1:5000,测绘面积在5-25平方公里以内;
  5.成图比例尺1:10000,测绘面积在10-25平方公里以内。
  (四)县(市)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测绘项目。
  (五)县(市)行政区域内的2KM及以上的线路测量。


  第八条 列入国家和省测绘计划的测绘任务,编制测绘计划的部门已于任务实施前一个月将任务安排分别通知省测绘局和测绘任务所在地的市(州)、县(市)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不再另行登记。


  第九条 测绘单位和个人在测绘任务实施前,须持介绍信及有关文件到相应的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登记时,应提供下列证件和材料:
  (一)测绘资格证书;
  (二)收费许可证或营业执照;
  (三)计划任务书或测绘任务合同书;
  (四)技术设计书。


  第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不予登记:
  (一)无测绘资格证书或超出资格证书核准的测绘业务范围;
  (二)不具备合法的收费手续;
  (三)测绘收费超出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
  (四)测绘地区已有近期同等精度的测绘成果。


  第十一条 接到登记申请的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对于符合登记条件并属于本部门登记权限的应发给《测绘任务登记证》。对不属于本部门登记权限的,有义务告之申请登记者到相应的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登记。


  第十二条 测绘单位应主动持《测绘任务登记证》到任务所在地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接洽,并接受当地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


  第十三条 测绘单位或个人领取《测绘任务登记证》后,若任务发生变化,应交回原登记证,重新办理登记手续;若任务取消,应主动交回登记证;并说明情况。


  第十四条 测绘成果管理部门凭《测绘任务登记证》提供测绘成果,否则,不予提供。


  第十五条 省、市(州)、县(市)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测绘任务登记对测绘单位的资格、测绘活动以及有关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对违法单位作出处罚。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未进行测绘任务登记而进行测绘的单位或个人,由县以上(含县)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测绘,限期补办登记手续,可处以500-2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扣或吊销《测绘资格证书》。


  第十七条 测绘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由本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复议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