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重庆市查禁卖淫嫖娼条例

时间:2024-06-29 04:19:4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8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庆市查禁卖淫嫖娼条例

重庆市人大


重庆市查禁卖淫嫖娼条例
重庆市人大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三日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六号


第一条 为了查禁卖淫嫖娼,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卖淫嫖娼是指男女以收付财物为媒介发生的不正当性关系的行为。
第三条 查禁卖淫嫖娼的,应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公安机关是查禁卖淫嫖娼活动的主管部门。
在查禁卖淫嫖娼活动中,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履行各自的职能作用。卫生、工商、旅游、文化、教育、商业、交通、监察、财政、市政、房管等部门应当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查禁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做好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公民增强道德与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卖淫嫖娼违法活动。
第五条 卖淫、嫖娼的,或者引诱、介绍、容留他人卖淫但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条的规定,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警告、责令其结悔过,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对被强迫、拐骗而卖淫的妇女和不满十四周岁的卖淫幼女,可不予处罚,但应予批评教育,并通知其家属领回或者遣送回原籍。
第六条 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行业等单位的人员利用本单位的条件,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情节较轻的,按本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处罚。
前款单位的人要负责人有前款规定的行为时的,从重处罚。
第七条 对卖淫、嫖娼人员,除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外,尚不够实行劳动教养的,依照国务院《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的规定,可以由县级公安机关决定收容教育。
第八条 经公安机关教育处理后现次卖淫、嫖娼或者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嫖娼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实行劳动教养,并由公安机关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条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明知自己有性病而卖淫嫖娼,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对查获的卖淫、嫖娼人员,一律强制进行性病检查。对患有性病的,进行强制治疗。各级卫生、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依照国务院《卖淫、嫖娼人员收容教育办法》的有关规定,共同做好强制性病检查和治疗工作。
第十一条 卖淫、嫖娼人员的性病检查和治疗费用以及在收容教育期间的生活费用自理。
第十二条 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房屋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和业主,对发生在本单位的卖淫嫖娼活动,应及时制止并报告公安机关。放任不管,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的,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折决定》,由公安机关处一万元以上十万
元以下罚款,并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停业整顿,经整顿仍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吊销《治安管理许可证》,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本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分,由公安机关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三条 有本条例所列违法和犯罪行为的人员,向有关国家机关或所在单位主动交代问题,或者坦白自己违法犯罪事实并检举揭发他人违法犯罪经进证属实或有其他立功表现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十四条 卖淫或者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非法所得予以没收。
第十五条 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应按规定出具重庆市财政主管部门统一的罚没收据。
罚没收入全部上交财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私分。
第十六条 公安人员执行查禁卖淫嫖娼活动公务时,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向不事人或有关人员出示证件。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对于查获的卖淫嫖娼人员,除依法处理外,必须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其所在单位、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
第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职工违反本条例的,除依照本条例处罚外,其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应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依照本条例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 公安人员在查禁卖淫嫖娼活动中,必须秉公执法,严格依法办事。不得徇私舞弊、包庇窝藏、敲诈勒索、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对在卖淫嫖娼活动中已构成犯罪的,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违者,由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重庆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自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1997年9月13日

广州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设备管理考核办法

广东省广州市政府


广州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设备管理考核办法
广州市政府


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设备管理,保证安全生产和设备正常运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广东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实施办法》和《广州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办法》,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
,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市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第三条 设备管理考核由广州市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经委)组织评审。
第四条 设备管理采用等级考核,分为达标级,三级、二级、一级,按考核标准评分。具体考核标准由市经委另行制定。
第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评为达标级:
(一)按考核标准达到600分以上;
(二)无特大设备事故;
(三)设备的技术状况能适应本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四)设备管理各项基础工作能正常开展。
第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评为三级:
(一)按考核标准达到700分以上;
(二)无特大设备事故;
(三)设备的技术状况能适应本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四)设备管理各项基础工作较好。
第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评为二级:
(一)按考核标准达到800分以上;
(二)无特大设备事故;
(三)设备管理人员配备合理,适应管理需要,人才培训和设备管理各项基础工作扎实,应用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已取得成效。
第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评为一级:
(一)按考核标准达到900分以上;
(二)无特大设备事故;
(三)重点设备质控点开展点检和以状态监测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效果显著,设备更新改造有成效。
第九条 设备管理考核定级的审批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请考核定级的企业,于每年三月底向主管部门申报。设备管理定级一般应从达标级开始;获部、省、市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的企业,可一次申报三级;获部、省、市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企业可一次申报二级;获国家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企业可一次申报一级。
(二)对设备管理达标和三级的评审,由主管部门组织三至五名市级设备管理评审员组成的评审组验收;对设备管理二级的评审,由主管部门组织五至七名市级设备管理评审员组成的评审组验收,报市经委审批;对设备管理一级的评审,由市经委组织七至九名市级设备管理评审员组成
的评审组验收;
(三)设备管理定级验收审定后,由市经委统一颁发证书。
第十条 定级证书有效期为四年,在有效期内,如企业设备管理水平提高,要求升级,可在每年三月底前,向主管部门申报。有效期满必须重新申请复查认证,合格的,保留等级称号,不合格的取消原等级或降级处理。
第十一条 获得设备管理三级的企业,可获市级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的申报资格;获得设备管理二级的企业,可获市(省)级设备管理优秀(先进)单位的申报资格;获得设备管理一级的企业,可获国家设备管理优秀(先进)单位的申报资格。
第十二条 对已获设备管理等级的企业,如发生特大设备事故或二次以上重大设备事故,管理水平明显下降的,经原考核部门核实后,吊销其设备管理等级证书,并取消其当年的定级资格。
第十三条 设备管理评审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作风正派,热爱本职工作;
(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并从事设备管理工作五年以上;
(三)熟悉国家和各级部门颁发的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和本考核办法。
市级设备管理评审员由主管部门初审报市设备管理协会审批发证。
第十四条 被定为市设备管理三级、二级、一级的企业,在授予等级的当年,企业可按以下标准发给一次性奖金,奖励对设备管理作出显著成绩的职工和集体:
(一)市三级的企业人均二十至二十五元;
(二)市二级的企业人均三十至三十五元;
(三)市一级的企业人均四十至五十元。
奖金发放由企业设备管理部门根据设备综合管理工作中的贡献大小,编制分配方案,经主管厂长批准后发放。此项奖金在企业留成资金或奖励基金中开支,不列入奖金控制总额免纳奖金税。
第十五条 经验收设备管理未能达标的企业,由市经委责令其限期达标。
第十六条 企业或评审员,在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设备管理评审工作,由开发区企业管理室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本办法第五、六、七、八、十二条所列的数字均包括本数。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经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2年12月25日

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复查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民政部


民政部关于社会团体复查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民政部


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现针对在社会团体的清理整顿和复查登记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作如下通知。
一、关于社会团体的复查登记
在各级民政部门承担社会团体管理工作以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正式手续成立的社会团体,应依《条例》的规定申请复查登记。其中,依据一九五○年《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经内务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核准登记并持有登记证书的社会团体,可到相应的民政部门办理换证手
续。
申请复查登记的社会团体,除提交《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提交经有关部门批准其成立的文件、近两年主要活动情况和经济状况材料。
宗教性社会团体的复查登记范围,不包括教徒的活动场所,如寺庙、道观、教堂等。
二、关于社会团体内部设立分会的问题
社会团体内部分支机构的设立,原则上仍按《关于〈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民社发[1989]59号)文件精神办理。一些社会团体中,原有的二级协会、学会、研究会等,一般改作专业委员会,特殊需要的也可改为分会。
已有某种类型的全国性或全省性社会团体,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又按系统、部门横向设置的同类社会团体,除确属需要的外,一般应成为同类全国性或全省性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以专业委员会或分会的形式设立。
专业委员会或分会属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不是独立性团体,由所在社会团体向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备案。专业委员会或分会开展业务活动、刻制印章必须冠以所在团体的名称。
三、关于地方性社会团体使用全国性社会团体分会名称的问题
全国性社会团体一般不得在地方设立分会。少数历史悠久并在国际交往中确需以全国性社会团体分会名义开展活动的地方性团体,经所在全国性社会团体同意,并报民政部批准后,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可以使用全国性社会团体分会的名称。但这些团体仍应以地方性社会团体的名称向当
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四、关于社会团体设立办事处或联络处问题
全国性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性社会团体一般不得在其会址以外的地区设办事处或联络处。如有特殊需要设立的,须经民政部批准。办事处或联络外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可根据其持有的批准证件,予以备案。
办事处或联络处是社会团体的派出机构,不具有独立性社会团体的资格,只能处理所属社会团体交办的事务,并接受所在地民政部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五、关于街道、乡镇以下社会团体的登记问题
街道、乡镇及其以下的具备社会团体基本特征、又有一定活动规模的群众性团体,均应依照《条例》的规定,向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和县的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并接受监督和管理。
街道、乡镇及其以下社会团体在申请登记时,应向社会登记管理机关提交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和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工作部门或党的工作部门的资格审查意见。



1991年4月12日